【#追夢Ching】攝影師深度探索本土廢墟 記錄反思消散的歷史
提起香港這座朝夕共處的城市,你會想到甚麽?是車水馬龍、人聲鼎沸,還是霓虹閃爍、燈火輝煌?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,香港是一座寸土寸金的繁華都市。
然而,繁華背後亦有蒼涼。香港的綺麗之下,隱藏著數不勝數的廢墟。它們有的被拆、有的空置,有的則重建成另一副模樣。
幾十年前,它們也曾熱鬧非凡。「衰草枯楊,曾爲歌舞場」,香港的廢墟連接了過往的哪個時代?它們背後又隱藏著甚麽故事?面對必然流逝的光陰和已塵封的往事,我們還能做些什麽?攝影師Johnny與Eric在香港的各個廢墟遊走八年,一直都在尋找答案。
📷以鏡頭與文字記錄廢墟
Johnny出身新聞系,曾經做過記者,如今全職擔任攝影師,與廢墟結緣是多年前為發掘新的攝影題材時偶然的收獲。2015年,Johnny在網路上結識了同爲攝影愛好者與廢墟探索者的Eric。Eric從中學畢業起便熱愛攝影藝術,更是在攝影的過程中深受本土廢墟的吸引。二人一拍即合,不僅一起探索香港廢墟,還一起開創相關主題的專頁,迄今已經營八年之久。
《空城記——我城廢墟遊記》一書,在二位探索者堅持八年廢墟之旅後誕生。去年七月,一位出版社的朋友聯繫Johnny與Eric,推薦他們將自己的專頁内容整合成書。雖時間有限,但機會難得,二位遂決意迎接挑戰,在幾個月的心血澆灌下,新書在今年書展期間面世。
書籍與社交媒體的寫作風格大相徑庭,他們無意套用刻板僵硬的文案框架,或是像坊間旅遊書般行資訊路線,而是想用心靈感受、用頭腦反思、用文字探討、用鏡頭捕捉、用各個媒介記錄。
這本書不在於囊括香港所有的廢墟,而在於表達出自己心裏真實而深刻的,獨一無二的感受。
📷以感官與心靈觸摸歷史
《空城記——我城廢墟遊記》涉足十一座廢墟,包括中環街市、江夏圍、信義學校、青洲、神樂院牧場、海濱廣場、馬鞍山礦洞、金茂坪戲院、邵氏片場在内的九座本土廢墟,以及兩座海外廢墟。
令Johnny最難忘的廢墟是邵氏片場。邵氏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問世香港,紅極一時,可惜在時代變遷下逐漸泛黃,如今成爲一代人心中的美好回憶。
邵氏片場舊址面積頗大,Johnny說道,即使去過六、七次,每一次到場都能發掘出值得重溫的新事物。當日真實的媒體製作場地和錄影厰,如今已成爲歷史遺跡。
走在舊址,看到眼前尚未被銷毀的工具、物品、劇本,就如博物館的文物一般在眼前鋪展而開,Johnny感嘆,昔日的鼎盛雖然已經荒廢廿年,他卻依然可以通過破碎的物件體會到夢幻的迴響。
對於Eric來説,他的至愛則是從一開始就留意的中環街市。除建築本身的特色之外,這座廢墟的地理位置也非常特殊。
在寸土寸金的核心商業社區,竟然坐落著一座巨大的廢墟。如今這座廢墟已被重新活化,人們依然可以進入街市行街觀光,只不過昔日充滿煙火氣的街市如今已經成為經歷過商業洗禮的景點。
同時作爲廢墟探索者與重建見證人,Eric將從荒廢到重建的動態變化全程都記錄下來,從有到無,從舊到新,每一座廢墟的變遷背後亦映射了社會的發展變遷。
📷留住「我城」美好歲月
探索廢墟、攝影藝術及文學創作,在如今的物質時代卻成為了過於理想、浪漫的行為。
長達八年的探索之旅裏,Johnny與Eric常常受到身邊人的質疑與不理解。讓他們能夠頂住壓力,堅持下來的原因是他們心内的情懷與責任。
「我城」的舊日輝煌已在似水流年的衝刷下褪色,作爲土生土長又熱愛香港的公民,他們不願意讓蒙塵的明珠再灰飛煙滅。這是Johnny與Eric的信仰,更是每一位保育香港歷史與文化的工作者的信念。
書籍出版在即,二位創作者借機對讀者說,「要好好愛惜這個城市,常常用自己的方式觀察城市,與城市聊天 。」談及未來打算,Johnny希望之後能夠到外國廢墟探索更多類型的廢墟,Eric則想繼續記錄香港無處不在的變化。大至一座廢墟,小至一件物品,時間在它們身上的流轉都值得歷紀念與回味。
「其實一座廢墟就是一座歷史博物館,廢墟裏的物件就是博物館陳列的文物。」不同的是,我們平常去的博物館開著冷氣,鮮亮的文物被封在堅硬的玻璃之下,能夠得到悉心的擦拭與修復。而廢墟則是生動、失落與易於遺忘,卻又能夠為人觸摸到的歷史。
廢墟之下,流淌著一段段鮮活精彩的故事,只待我們閲讀與銘記。
文:Caren
編:高妹記者
圖:空城記 Empty City
#StartChing #StartChange #homekong #urbex #香港 #追夢 #urbanexploration #探索 #探險 #深度旅遊 #hongkong #旅游 #徒步 #香港人 #人物故事 #香港廢墟 #廢墟 #startup #startuplife #startups #香港書展 #書展 #博物館 #中環街市 #邵氏電影 #空城記 #攝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