界限書店,寄意是「打破界限,跳出框框」,而兩位店長的故事,正正就是在狹縫之間走自己的路。
踏入界限書店門口的第一瞬間,記者就已經被書櫃的佈局吸引過去。書店巧妙地把咖啡和書本結合,將咖啡的烘焙程度與閱讀時間掛鉤——越是深度的「烘培」,閱讀所需的時間就越長。
有別於普遍書店,界限書店將書本分門別類地排好,這種擺法在規整之中又帶有一絲隨性,同時亦能為讀者提供指引,讓大家能按自身需要選書。
📚轉變的界限
Leanne和Amber是界限書店其中兩位店長。自去年兩位前店長因身體抱恙,相繼卸下職責以後,兩人便於年底接手繼續營運書店。
Leanne坦言,在接手界限書店之初總會比較刻意去作出更多新的變化,或者構思新的想法;惟在經營書店一段時間後,她的想法便不再一樣,「比起特地去思考創新的想法,我更希望按著自己的心意行事。因此會比起一開始更為隨心,認為不必拘泥於創新,而是任何與閱讀相關的事情都可以一試。」此後,創新的壓力便轉化為「想做什麼就做什麼」的自由,不再受拘束。
📚無瑕憂慮
問及接手書店是會否對書店前景存在憂慮,Amber回答指「憂慮不是首要的」。她並不把書店看待為一門生意,「始終開書店並不能賺錢。」相比之下,她更擔心的是「做不好」,不論是發展上或者是達到自己目標上。
而Leanne則補充,「比起會不會怕被人淘汰,更多的是自我要求」。因為對書店有著自己的想法,因此經營時一直在想的都是如何靠近自己的理想。之所以接手書店,只是因為覺得「時機到了」。
她亦坦言,書店行業本身在經濟好的時候生意也不是特別好,她反而覺得經濟好與否跟書店的營運未必有直接的關係。因此在「艱難」時期開書店與否其實也不太會因此多添幾分憂慮。
📚作為「一粒塵」
行業未來趨勢不可預計,比起推測,Leanne更偏向想像如何改變劣勢。她指出,現時實體書主要面臨的問題無非是電子書的興起,或者是現在人們慢慢放下了閱讀的習慣和興致。
不過,她亦表示,實體書與電子書並非競爭關係,讀者們也並非直接分成兩派。更多的時候,讀者會在閱讀電子書過後再去購買喜愛的書籍的實體版。
另外,很多獨立書店或者出版社都會很注重書本的設計。如今書本已不止作閱讀用途,收藏,也是購買原因之一。有些書本亦會刻意設計場景,令人有興致去打開書本閱讀。例如特意把書做成很小一本,讓人方便攜帶,能外出時閱讀;又或者選用穿線裸背裝,使書本能平攤在桌上,供人慢慢閱讀。這些設計上的小心思都能讓人們更有動力去閱讀,閱讀體驗更佳。
她將書店比喻為雜貨店,指出就像「開一間雜貨店的時候不會想像自己與超市作比較」。因此作為「行業裏的一粒塵」,「我想做的,就只要做好一間自己覺得好的雜貨店!」
📚執著的風格
「如果自己的計畫一直因此停滯不前,就不是我們的風格」。風格,是一種說不出口,只能意會的感覺。
與初入門帶給人的感覺一致,他們的日常營運總是在規劃中帶著幾分隨心所欲。Amber指出,書店什麼類型的活動都有,不過普遍都是分享會,只因「搞工作坊不太像他們的風格」。
另外書店的每月主題,有時候久久不見更換,也只是因為更換主題的契機大多都是店長們有這個「主題差不多要結束了」的感覺,之後才會在日常各個角落尋找下月主題的靈感。
在日常購入書本時,Amber亦表示她會在考慮店舖定位的同時,「自己與合作伙伴有沒有興趣也很重要」,因為有興趣是推薦的前提。不過,隨著經營時間越久,其實她也會知道大家對什麼書籍更有興趣。總的來說,書本的選擇最終還是圍繞到「自己有興趣、美觀、吸引讀者」,以及「適合店鋪風格」。
📚割裂之間
界限書店也會出版書籍,目前對未來的目標就是多出一些「市面上沒有的書」。有些出版社可能會很專注於出特定範疇的書籍,例如文學、旅遊、人生反思類等等。而界限書店則希望做一些「更淺層」的東西。「現時童書和大人書太過於割裂,所以想做處於『中間』的書籍。」Leanne表示。
因此,她們希望能夠把書本帶回到本身平日裏沒有閱讀習慣的人;或者已經放下書本很久,但是想再次接觸的人的生活裏。
除了能夠讓大家重拾閱讀習慣以外,她們更想讓這班讀者能從書本中帶走一些東西。以去年出版的《四格香港史》為例「雖然這是一本四格漫畫,是很易入口、很入門的書籍,但在閱讀的過程中,讀者能對香港歷史有更深刻的認知和瞭解。」
「有些東西見不到不代表不存在」,Amber在描述關係時說了這樣的一句。實際上,這一句放在書本上也同樣適用。書本們之間的割裂並非須臾間形成,而彌補那無形的狹縫也不是一日可達。只有在填補過後再回頭望,才能知道在看不見中成果頗豐。
文:@kwokyk_yu
編:@gomui173
圖:@boundary.bookstore